看《断背山》,源自突如其来的炒作,更源自对李安的认可。在屈指可数的华人导演中,李安是东方标志,更是引领。当越来越多的国内导演,导出了并不叫好的“大片”时,李安却已经在好莱坞愈发地春风得意。无论成本和票房,他都是赢家,甚至还造福了卖盗版的小贩。但是,一部非主流的同志电影,被摆上台面又被大肆吹捧,是真的在呼吁平等关爱,还是满足了大众猎奇的心态呢?在中国,这至少是后者……
不过,《断背山》的确是讲述了一个的动人故事。当看完这部电影后,我的脑中出现了三种抽象的液体扭曲,后来,又演变成了三种具象的事物。请列位原谅我将这部电影比喻到了我每天要撰写的《国宝档案》(近来收视率降低,顺便打个广告,CCTV-4每天晚18:50),但实际上,我联想到的正是三幅不同的画作,更确切地说是三种绘画形式。
水墨《断背》李安
被台独分子称为台湾人的李安,确实有着宝岛台湾的特殊气质。他的影片似乎都弥漫着若有似无的雾峰乡水气。无论是《饮食男女》、《喜宴》,还是《卧虎藏龙》,比山朦胧鸟朦胧略薄的水雾,仿佛成了李安的logo。
总觉得李安本人,就像是一幅水墨。他思路清晰,即变成片挥毫也能将电影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《断背山》就是如此,成片的安逸风景,最终也逃不出故事的铺陈和渲染的忧伤。即便是李安一直轻描淡写,但最终人们看到的还是层次分明的黑。记得有影片说过:每个同志都使被上帝做过记号的人,这部影片也是如此,无论多么明媚,最终还是逃不开悲剧收场和眼泛累花。一如水墨,只一滴也成一幅画,不论方圆,都是浸渍、饱蘸后的结果。
李安如诗,身上有着东方或者台湾的气息,似乎散发着徐志摩般的水波线条、云淡风轻。也许《断背山》的细腻,只有李安能恰好的表达,他是“海外落根的游子”,所以,他先抑后扬,再画龙点睛,直到真正捧起奖杯的一霎那,才开始耿耿于怀于那最大的奖项。
素描《断背》剧情
《断背山》名字就透露着几分主流与非主流的碰撞。结尾那短短几秒Jack死掉的闪回,似乎有点草菅人命得不堪入目,可这却成就了一部线条分明的曲线。影片一直层层叠叠地堆积,但事实上却条理分明地暗示着,Jack的死,不是人物关系的转折,而是蓄势待发后铅笔折断的一声脆响。
可以说,素描是绘画的基础,《断背山》也是李安一部回归人文色彩的作品。虽然同性恋的爱情,让这部片子充满了看点,可李安一再强调,影片本身就是一个爱情故事。的确,一切没什么不同,只不过,如果是异性恋的电影,一个主角死亡了,就会让人觉得突兀。
整个影片中,提供了很多令人循序渐进的剧情。像慢慢铺垫而致的深夜激情,早已被线条般的旁敲侧击描摹了许久。每年一度的钓鱼,却总会遇上生活中难以抗拒的礁石。一切不会突兀,似乎看了前面知道后面。直到那两件重叠的衬衫出现,线条的急转直下才突然错愕,谁也没想到会突然被影片戳了一下子。一部片子下来,脑海一片空白,大概就记住了那一个场景,因为震撼,更因为仅仅相拥的衬衫,早已经“物是人非”。
油画《断背》叙述
不论是男是女,《断背山》中的主人公的情感表达,似乎都是人到中年,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才更加刻画深入。在年轻时,两个男人的爱恋一如那堆燃起的篝火,蓄势很久的激情戏,在掩映的节奏下偃旗息鼓;结束山中生活的分离戏,又以绝尘的车,和中景的Ennis的冗长呕吐暂告段落,仿佛都缺少了点临门一脚的畅快淋漓。
但仔细想想,影片似乎就是为了营造这种少不更事的范围。在年轻时,只是点上越来越多的意犹未尽,直到两个男人携手多半生,最后的一笔才将压抑的情感浮出水面,令故事推向了高潮。这种影片的叙述风格,的确就像是画一幅油画,一开始只有鲜明的色彩,虽然冲击却不知意欲何为,直到最后一笔,才留下作品的真谛,让人值得纪念……
结尾处,Ennis给女儿一杯咖啡,婚姻似乎是每个人必须作的决定。但是,真正该选择爱情,还是选择生活呢?也许,一部《断背山》并不能给出答案,但最终那套在一起的衬衫,却给了人们油画般鲜丽的感动和模糊的彩色心情……